几乎所有人提起北京特产第一反应就是稻香村。
殊不知稻香村本质上其实都是苏州糕点。
用网友 @wang哪跑 的话说就是:“所谓的京式点心其实就是苏式点心的本土化。”
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时发现稻香村很好吃,
所以后来才变成北京特产的。
稻香村的招牌牛舌酥源自苏州的袜底酥。
正宗的苏州糕点主打的是甜和腻,充满了软语温存的暧昧氛围,所以你不得不用保鲜膜包着防止粘连。
而正宗的北京糕点主打的就是一个干和噎,妥妥就是一副直男审美,就连颜色都不搞花活儿。
所以稻香村入乡随俗也现在基本上都干的掉渣。
别说本土糕点了,就连西式糕点进了京都得脱点水。
而这还不是唯一的区别。
如果你去过苏州,就会发现这里为了糕点精致付出的努力都可以考博士了。
顶级糕点都是百分百复刻花的纹理。
稍微普通点的你也总能一眼就认出这是什么花。
哪怕最糊弄的也要还原花的基本形状。
相较之下北京糕点就像个糙老爷们儿。
糕点上能写字就绝不搞造型。
即便有图案都是随便盖一个章的逻辑。
这是樱桃蛋糕。
这是雪花酥。
哪怕是最高端的富华斋,糕点的造型也不过就是儿童简笔画的水平。
这并不是因为北京人不讲究。
而是两个地方的糕点功能的不同,苏州人拿它消遣,而北京人更多是用来饱腹。
稻香村还算是讲究的,其他特产完全就是主食。
因为气候的缘故北京和苏州的糕点普遍的新鲜程度也完全不一样。
苏州人吃的糕点基本上都是刚出炉不久的。
而且时令性很强。
正月里酒酿饼、二月雪饼、三月闽饼、四月绿豆糕、五月薄荷糕、六月大方糕、七月巧酥、八月鲜肉月饼……数不胜数。
而北京的糕点保质期普遍都很长,无论任何时候去都是那几样。
它最大的优点就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只会变得不好吃,但绝不会轻易变质。